咨询热线:

18007367799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
24小时咨询热线

18007367799

湖南隆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联系电话:18007367799 周老师
邮箱:1318274130@qq.com
地址: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文化动态 > 文化动态-2017文化动态-2017
抗法保台英雄孙开华家世考(上)
抗法保台英雄孙开华家世考(上)

作者:周星林

孙开华(1840—1893),字亮清,号庚堂,湖南慈利人,1856年以武童身份投入湘军鲍超部,胆识过人;英勇善战,累立军功,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一品大员。在其戎马一生中,最大的亮点是先后两次参与了晚清处理“台海危机”事件。第一次是1876年日本借口琉球人在台湾南部瑯峤遇害,派军3 000进驻台湾,企图长期占领台湾。为解决危机,朝廷一面派出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全权交涉,一面增兵台湾及厦门,孙开华曾率领“擢胜营”驻守厦门塔头,在各方努力下,最终迫使日本从台湾撤军。第二次是1883年法国为了争夺对越南宗主国地位悍然发动“中法战争”,次年组建远东舰队侵略我东南沿海,并取得马尾海战胜利。10月,当他们趾高气扬地向台北门户沪尾港发起进攻时,孙开华率领守军予以顽强抵抗,取得了晚清难得的一次海防战役的胜利——沪尾大捷。至今,台北地区流传着“西仔反”的传说,歌颂孙开华这位保台民族英雄。

对于这位晚清民族英雄,由于历史的原因,学界很少有人谈及。本文依据相关历史文献、梳理《孙氏族谱》等民间资料,对孙氏家族进行相关社会调查,试图对孙开华的家世做一粗浅探讨,便于同人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。

隆飞影视,宣传片拍摄,专题片拍摄,隆飞影视文化传播,常德纪录片拍摄,宣传片拍摄价格,沅澧美味167,常德梨园颂,梨园颂

       一、孙氏家族源流考

孙开华祖辈来自何处?在1999年湖南省桃源县、慈利县孙氏家族第三次编撰的《孙氏族谱》中《孙氏姓氏考》一文这样记述:“而我孙氏,主要来源有三支。一支源为姬姓分支,周文王之后,因为公子惠孙品德高尚,后人为了纪念他,便以其字为姓;一支源为芈姓分支,楚王蚡冒之后,因为令尹孙叔敖为政清廉,政绩卓著,后人以其字为姓;一支源为圭(实为妫——引者注)姓分支,齐田完之后,因为田书保家卫国,战功显赫,齐景公赐田书姓‘孙’并赐乐安为邑。”①至于本支孙氏家族到底源自哪支,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。

不过,我们可以从孙开华所在孙氏家族三次修定的族谱中探明其来源。该支孙氏自迁湖南以来,进行了三次修谱活动,分别是光绪九年(1883)、民国二十二年(1933)和1999年。这三次修撰的《孙氏族谱》中都赫然标明其堂号为乐安堂。也就是说,孙开华的始祖源自田书,亦称孙书。孙书,又称陈书、田书,其先祖胡公满妫姓陈氏,后来,其五世祖妫完改田氏,之后因其伐莒有功,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,古城在今山东省广饶县,并赐姓孙氏,字子占,他是田桓子(田无宇)第四子,乐安堂孙氏的得姓始祖。

起初,胡公满因是的后裔,而被周武王封为陈国国君。陈国发生内乱后,公子完(妫完,后改田完)投奔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工正。以故国为氏,称为陈完(因上古同音,皆属定母、真部、平声,故《史记》又作田完)。一百多年后陈氏地位越来越显赫。据《世本》记载,陈完的五世孙陈桓子无宇“生子占书”。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记载的“孙书(子占)”,杜预注:“孙书,陈无宇之子子占也。”陈无宇之子自为陈氏,也即《哀公十一年》记载的陈僖子乞(陈桓子无宇之子)之弟陈书。陈书做了齐国的大夫,因为伐莒有功,被赐氏孙,是妫姓孙氏的始祖。春秋末期军事家《孙子兵法》作者孙武,就是他的后代。《世本》又载,陈书生子良坚,“坚子以王父字为氏”[1]页码,其后代亦有子占氏。

孙书伐莒有功,赐姓孙,其后连续二十二代为公卿。其后代名人有孙武、孙膑、孙策、孙权、孙坚、孙思邈、孙星衍、孙中山、孙立人等,均为乐安堂孙氏。

毫无疑问,孙开华所在的孙氏家族,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望族。那么,他的祖先是从何而来的呢?

二、孙氏迁湘始祖世系考

孙开华的祖先来自何处?我们可以在《孙氏族谱》中找到答案。在光绪九年(1883)首修族谱中,第13代孙懋堂的《统一宗派考》、张养炼的《谱叙》等文章都有涉及。孙氏家族世居江西“千有余岁,未有二脉者也。迨元末,遭寇陈友谅建都武昌,久战鄱阳,居其地者不胜其害,我先人流离奔走之各省、各府、各县,或有往湖南常(德)郡桃(源)邑就地而处者有之,或有往别省别县传数代而来者有之”。

今天看来,迁湘孙氏基本以散居在湖南西北部的桃源、慈利、大庸(今张家界市永定区)三县为主,三县虽然彼此相去不远,但是在那个交通不便、信息闭塞的年代,随着孙氏家族的人丁繁衍,各家、各房在给后代起名过程中出现了与“派行歌”相左的情况。在首修族谱前的道光二十二年年(1842),迁湘孙氏在其长房所在地桃源县兴安厂(今桃源县马鬃岭乡兴安厂村)集资兴建了孙氏祠堂,全族统计已有六房分支,其派行变化如下:“长房自‘世’字派下,将‘开’字改‘克’字;五房将‘其’字派下更改;六房将‘善’字从十三代以下同立新派,定为章程,未复合为一体。”桃源的孙氏将“万大良世”改为“万大余庆”。显然,如此下去,迁湘孙氏家族派行就会出现紊乱,于是,在族中名望人士的组织下,就有了光绪九年的首修族谱。

在迁湘孙氏的六房中,孙开华支为第二房,其家族流变有专文记载:“我重九公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铁炉巷大栗树社下,明皇年间移居荆南楚相名地,后葬江宁驿路旁孙家大坟山,栽有刺树,碑志高大,一丈二尺。妣徐氏,生年八字:癸未、戊午、庚戌、壬午,与公合冢,生子四:德一、德二、德三、德四。德一公迁居辰州白阳坪,子孙繁衍。德二公迁慈邑九都望八里、踏田溪,至清失传,又说徙陬市者是也。德三公亦居九都北坪孙家峪,后有吉玄公迁移桃邑,包家首转移青华山,又有由桃而迁别县者,是其裔也,均极鼎盛。乃德四公仍居九都小溪孙家刺,后移居桑园坪,生子二:添麟、添庆。麟生嘉政,政生文质、文彬;彬生志华,华生吉祖,祖生永兴、永瑞、永祥。祥公迁居桃邑孙家峪,子孙繁衍,阀阅世第;瑞公裔有迁洞溪、郝家溪等处者;兴公后裔有移居五六二都失马溪、黄花峪、柳林铺。开华,字庚堂大人,诰授建威将军,钦赐黄袍马褂,赏戴花翎,‘福建陆路提督漳州镇总兵擢勇巴图鲁’实属一脉荣富鼎钟。”

三、孙开华祖辈世系考

孙道修是永祥公的后裔,也是光绪九年首修族谱时孙氏家族中的秀才(监生),他在描绘重九公的后代时,只关注了吉祖公之子孙永祥这支。而其长子孙永兴、次子孙永瑞的情况则要从《孙氏族谱》第13卷中查找。

孙开华所在“重九公四房德四公裔”又称“大二房桃源孙家峪、大庸桑园坪分支”,若以孙志华之子孙吉祖为第一代……孙宏易为第十一代,孙安佐之长子,孙开华的伯父,诰赠建威将军,生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三月初十日,殁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四月十七日,葬道塘司;妣朱氏,诰赠一品夫人,生于乾隆五十三年(1788)四月初六日,殁于道光二十年(1840)七月十四日,葬同夫合墓,生子一:开荣,“系胞公宏瑞公子入嗣”⑦。孙宏瑞,孙安佐之次子,孙开华之父,诰赠建威将军,生于乾隆五十六年(1791)四月十四日,殁于道光三十年(1850)十月十三日,葬上五都鸡公翅,建有石人石马墓,图载列传首;妣姜氏,诰赠一品夫人,生于嘉庆十五年(1810)十一月十五日,殁于同治元年(1862)九月初二日,葬同夫山同冢,生子三:开荣(出继胞兄孙宏易为嗣)、开华、开富。

在上述世系中,有两个人物值得一提,一位是第九世祖孙民英(1737—1828),孙开华的曾祖父(湘西北俗称“老爷爷”),他是从九都迁至五都的始祖,也是整个《孙氏族谱》中最长寿的一位,享年91岁;另一位则是孙开华的父亲孙宏瑞(1791—1850),孙宏瑞在不惑之年才娶进比自己小19岁的姜氏,一连生了三个儿子:41岁生长子孙开荣,49岁生次子孙开华,52岁生三子孙开富。1850年孙宏瑞59岁时离开人世。

由于孙开华功名显赫,皇帝赐予其父辈为“建威将军”,并且世袭,泽及其曾祖父、祖父、伯父、父亲,各位祖上的夫人一并诰赠“一品夫人”。

四、孙开华兄弟及其妻室考

以孙琼瑜(字吉祖)为桑园坪孙氏第一代,到孙开华兄弟这一代,则为第十二代。孙开华的祖父孙安佐生了两个儿子:孙宏易、孙宏瑞,前者是其伯父,后者是其父。孙开华有兄弟三人:开荣、开华、开富。

孙开荣,字明齐,虽为伯父之嗣子,实为孙开华之胞兄,行伍出身,“留闽补用将军,诰授武功将军”,生于道光十二年(1832),殁于光绪九年(1883)三月初二日,“葬上五都鸡公翅左北风岔下何家坡上,刻碑为志”。妣黎氏,生于道光二十年(1840)六月十九日,殁于同治十一年(1872)四月十六日,葬同夫山,生子一:道福。继妣曾氏,诰封夫人,生于同治元年(1862)五月初二日,殁葬失考。副室钱氏,生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四月初五日,殁于同治六年(1867)十月十一日,葬鸡公翅何家坡上。副室郑氏,生于咸丰元年(1851)三月初七日,殁于光绪七年(1881)闰七月十四日,葬鸡公翅何家坡上。

孙开富,孙开华之弟,行伍出身,“留闽补用副将,赏戴翎管带擢胜前营,诰授武功将军”,生于道光二十三年(1843)九月十五日,殁于光绪七年(1881)十二月初一日,“葬何家坡上刻碑为志”。妣李氏,诰封夫人,生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八月二十八日,殁于光绪九年(1883)十月二十七日,葬同夫山。《孙氏族谱》上无后人记载。

孙开华,字亮清,号庚堂,“福建漳州总镇,升授福建全省陆路提督,擢勇巴图鲁,赏戴花翎,赏穿黄马褂,督办台北防务,帮办台湾军务,钦差大臣,御赐:奖武银牌、白玉翎管、白玉四喜扳指、白玉柄小刀、内造大小荷包、火镰、银钱、银锞、福字,世袭骑都尉、诏授福建陆路提督,诰授建威将军,谥壮武”⑧。关于孙开华的生殁葬情况,1999年编修的《孙氏族谱》中漏记,我们在民国二十二年(1933)版的《孙氏族谱》查到记载:“生于道光庚子(1840)九月初十日,殁于光绪癸巳(1893)八月,由慈邑柳林铺迁居长沙清塘湾。”⑦

孙开华之兄长孙开荣享年51岁,其弟孙开富享年38岁,他本人享年53岁,孙氏三兄弟平均寿命不足48岁,以今天的标准来看,这个年龄去世,可谓英年早逝,这与他们戎马一生、长期在外征战有关。

孙开华一生前后娶了14位夫人,具体如下:

原配范氏,诰封一品夫人,生于道光二十五年(1845)十二月十九日,殁于光绪十四年(1888)七月初四日,葬长沙县清泰都二甲白沙桥,终年43岁。副室陈氏,驰赠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年(1840)二月初一日,殁于同治六年(1867)四月二十七日,葬何家坡,病逝,终年27岁。副室崔氏,驰赠恭人,生于道光十九年(1839)三月二十三日,殁于同治四年(1865)四月十八日,失水而亡,年仅26岁。副室陈氏,驰赠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八月初五日,殁葬失考。副室曹氏,诰封恭人,生于咸丰元年(1851)二月二十三日,殁葬失考;生子二:道义、道智。副室曾氏,诰封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四月初一日,《孙氏族谱》记载“殁葬失考”,但是我们从其子孙道仁的回忆录中查到,曾夫人逝于1895年,终年47岁;生子一:道仁。副室罗氏,驰赠恭人,生于道光二十六年(1846)十月二十九日,殁于光绪二年(1876)十一月二十九日,葬长沙县锦秀都十甲,终年30岁。副室潘氏,生于咸丰九年(1859)五月初八日,殁葬失考;生子二:道礼、道信。副室王氏,生于同治八年(1869)五月二十六日,殁葬失考。副室廖氏,生于同治十年(1871)四月十五日,殁葬失考。副室萧氏,生于同治十一年(1872)二月二十三日,殁葬失考。副室杨氏,生于光绪元年(1875)十一月十一日,殁葬失考。副室吴氏,生殁葬失考。

副室甘氏,孙开华的最后一位夫人,《孙氏族谱》上无生殁葬情况记载。我们在孙开华的家乡慈利县考察的时候,不少80岁以上的孙家老人回忆,对甘老夫人还有印象,其中一位老人说小时候冬天里还给老夫人“捂过脚”。老人们传说甘老夫人只有16岁就跟了孙开华,基本上守了一辈子寡。据孙开华目前唯一健在的孙女孙克俊回忆,她少年时期在慈利老家见过三位老夫人,分别是萧氏、吴氏和甘氏。前不久,我们在慈利县柳林铺孙氏后裔指引下,找到了甘老夫人的墓冢,随着岁月的流逝,这个墓冢基本上变成了一块平地,细心的孙家媳妇覃常盛老人在离墓冢一公里远的田间水渠旁,找到了甘老夫人的墓碑,虽然已经残缺,但是,主要文字尚能辨认。甘氏生于光绪二年(1876)四月十四日,殁于民国二十五年(1936)冬月十八日,葬鸡公翅,享年60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原文载《武陵学刊》2017年第二期,有删减)


 

分享到: